【文物品相的重要性】
文物品相就像一个人的健康状态,直接反映了它的保存完好程度。特别是那些堪称国宝的重器,品相好坏往往是评判其价值的关键标准。不过也有例外——有些文物即便残缺不全,却因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而成为无价之宝,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青铜龙虎大建鼓座。
【盗墓风波中的意外发现】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舒城县的街头突然出现许多陌生面孔。这些人在古墓区频繁活动,立即引起了当地居民和文物部门的警觉。经过政府部门的严厉打击,多起盗墓案件被成功侦破。更令人惊喜的是,文物专家顺着线索竟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型墓葬。可惜的是,这座古墓早已遭遇多次盗掘,墓中文物损失惨重。
展开剩余70%【伤痕累累的青铜瑰宝】
贪婪的盗墓者不仅洗劫了墓中珍宝,还对无法带走的文物进行了恶意破坏。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就是受害者之一——它的底座完全损毁,上部也残缺不全。虽然器物表面精美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对称分布的虎头威风凛凛,四条蟠龙造型雄健有力,但残缺的现状让它最初仅被定为三级文物。
【建鼓座的前世今生】
这种建鼓座是古代建鼓乐器的基座部件。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到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隋书·音乐志》记载: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完整的建鼓应由三部分组成:鼓座中空的圆柱体用于固定木柱,木柱顶端悬挂鼓面。可惜历经沧桑,现存文物中只见鼓座不见完整建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铜建鼓座,其工艺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八对十六条大龙盘绕,无数小龙穿插其间。
【工艺价值的对比】
曾侯乙墓的建鼓座精美到现代工艺都难以复刻,相比之下舒城出土的这件确实相形见绌。这也解释了为何它最初只被列为三级文物。但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文物即将入库时——专家们在清理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关键铭文。
【改写历史的铭文】
这些铭文刻在鼓座外壁口沿处,分上下两圈共计约150字。由于锈蚀严重且多为反书,大多难以辨认。但其中唯正月初吉庚午余□□之玄孙□□公□这行字引起了轰动。根据《说文解字》记载,余即舒的古称。考虑到出土地正是舒城县,这件文物很可能揭开了三千多年前舒国历史的神秘面纱。
【群舒古国的历史拼图】
周武王灭商后,将功臣皋陶后裔分封于此,建立了以舒国为首的七个偃姓小国(史称群舒)。这些部落联盟在春秋时期先后被徐国、楚国所灭。在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出土前,关于舒国的实物证据几乎空白。这件残缺的鼓座,就是证明这个古老王国存在的唯一物证。那个被盗掘的春秋大墓,极可能是某位舒国君主的安息之地。虽然历经沧桑,这件伤痕累累的文物依然默默诉说着七个部落联盟的往昔荣光。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低息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平台-合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