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2:06:55
—— 专访艺术家于海波,解构 “创造性破坏” 中的文明救赎
记者: 文化周刊特派员
日期:2025 年 9 月 5 日
核心提示:当宋代建盏的裂痕遇上大漆的温润,当矿物颜料的佛像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残影,艺术家于海波以 “创造性破坏” 重构传统材料,在残缺与新生的辩证中,搭建起东方哲学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桥梁。其作品不仅在 2025 年典藏驿站中溢价超 200%,更引发关于 “文物活化” 与 “美学创新” 的深度讨论,成为文化资本关注的焦点。
一、材料革命:残片与漆艺的时空对话 —— 从 “工具” 到 “主角” 的颠覆
记者:您的《救赎》系列以宋代建盏残片为核心材料,用大漆填补裂痕,这种 “带着伤痕创作” 的方式,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展开剩余91%于海波:第一次见到宋代建盏残片时,我触摸到釉面的冰裂纹,像摸到了时光的褶皱 —— 那些裂痕不是 “破损”,而是窑火、岁月、使用痕迹共同留下的 “文明指纹”。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一定要 “修旧如旧”?大漆从漆树的创伤中分泌,本身就是 “痛而后生” 的物质,用它来修复建盏,是两种 “创伤载体” 的共生,也是古今工匠精神的对话。比如《救赎》系列作品,我保留了建盏原有的特色纹脉 —— 那是宋代斗茶文化的物质见证,再用朱漆沿着裂痕层层髹涂,漆液渗入瓷隙的过程,就像给历史伤口敷上 “当代药膏”,最终形成 “刚柔并济” 的肌理,瓷的脆对应生命无常,漆的韧象征创伤愈合。
记者:《还能辨认的佛》系列用焚烧矿物颜料的方式创作,火焰灼烧后的灰烬残影,为何会成为您表达 “形灭神存” 的载体?
于海波:焚烧本身就是一场 “哲学仪式”。我先用矿物颜料在宣纸上画佛像,朱砂的红、石青的蓝,都是最 “实在” 的色彩;但当火焰舔舐画面,颜料碳化、纸张卷曲,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烬,佛像轮廓却在残灰中若隐若现 —— 这种 “看得见的毁灭” 与 “看不见的留存”,恰好是佛教 “不执于相” 的视觉化。有观众问我,“把好好的画烧掉,不可惜吗?” 其实 “可惜” 正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总执着于 “形” 的完整,却忽略 “神” 的永恒。就像人会老去、器物会破损,但精神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延续。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一次展出《还能辨认的佛》时,有位老僧人站在作品前看了半小时,最后说 “这是把‘无常’真正的复活了”,那一刻我知道,这种表达被读懂了。
记者:盲文纸在《镜子》系列中的运用很特别,触觉符号与视觉模糊性的碰撞,是想挑战观众的感知边界吗?
于海波:没错,我想打破 “视觉至上” 的艺术认知。《镜子》系列的基底是盲文纸,我在上面涂覆半透明的矿物颜料,盲文的凸点透过颜料隐约可见,观众既看不清完整的盲文语义,也摸不到纯粹的触觉符号 —— 这种 “两难”,其实是对梅洛 - 庞蒂 “身体现象学” 的回应: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该只依赖眼睛,更该调动全身的感知。有位视障观众曾用手触摸《镜子》,他说 “能摸到颜料的厚度,也能感觉到盲文的凹凸,就像在‘读’一幅看不见的画”,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艺术不该有 “感官边界”,残缺的感知反而能唤醒更本质的理解。
二哲、学锚:点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 —— 从 “符号” 到 “思想” 的升华
记者:您的作品里能看到佛教 “无常”、道家 “阴阳”、侘寂美学的影子,这些传统哲学是如何融入当代创作的?
于海波:不是 “融入”,而是 “转译”—— 用当代材料讲东方故事,而不是把传统符号贴在作品上。比如 “阴阳”,我不会画太极图,而是通过材料的对立统一来表达:建盏的 “刚” 与大漆的 “柔”、焚烧的 “毁灭” 与残影的 “留存”、盲文的 “触觉” 与颜料的 “视觉”,这些矛盾关系本身就是 “阴阳转化” 的具象化。再比如侘寂美学,《救赎・圆缺》系列用破碎的碗底拼出不完整的圆弧,故意保留缺口,因为 “圆满” 在东方哲学里从来不是 “没有缺陷”,而是 “接纳缺陷”。《道德经》里说 “大成若缺”,我想让观众看到,那些裂痕不是 “遗憾”,而是 “光照进来的地方”。
记者:您曾提到作品是 “时间折叠” 的载体,宋代建盏(过去)、大漆修复(现在)如何形成 “永恒循环” 的叙事?
于海波:时间在我的作品里不是线性的,而是重叠的。比如《救赎・大观》,基底是宋代龟裂纹残片,釉面的冰裂效果是 1000 年前窑火冷萃时形成的;我用大漆修复时,漆层会随着时间氧化变色,从最初的浅褐色变成深黑色;最后我在漆面上镶嵌螺钿,螺钿的光泽会随观看角度变化 —— 这三件事,分别发生在宋代、现在和未来(观众观看的瞬间),却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里。这就像《周易》的 “周行不殆”,过去没有消失,现在也不是终点,它们在材料里相互渗透,形成永恒的循环。2025 年网易对我的访谈里,我曾说 “我的作品是‘时间的琥珀’,把不同时代的痕迹封存在一起”,就是这个意思。
您记者:西方观众曾误读的灰烬佛像为 “反宗教”,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解读偏差?
于海波:这很正常,文化语境不同,解读自然会有差异。西方观众可能习惯了 “具象的宗教符号”,比如写实的佛像、圣经故事,所以看到 “灰烬中的模糊佛影”,会觉得是 “对宗教的消解”。但实际上,这是禅宗 “不立文字” 的表达 —— 佛性不是靠 “看” 到的,而是靠 “悟” 到的。后来我在展览中加入了 “创作过程影像”,让观众看到火焰如何灼烧、灰烬如何形成,他们慢慢理解了 “形灭神存” 的含义。有位西方策展人说,“这是东方人对‘信仰’的独特理解,不是否定,而是超越”。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其实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价值。
三、争议与突破:传统文脉的创造性激活 —— 从 “质疑” 到 “认可” 的跨越
记者:有传统派质疑您 “破坏古瓷残片” 是对文化遗产的亵渎,您如何回应这种声音?
于海波: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我使用的建盏残片,都不是 “完整文物”,而是考古发掘中的 “边角料”,或者民间流传的 “残损件”,它们本身已经失去了 “实用功能” 和 “完整的审美价值”。如果把它们放在仓库里,只会慢慢风化,失去所有意义。而我的修复,不是 “破坏”,而是 “激活”—— 通过大漆、颜料的介入,让这些残片承载新的故事,成为连接古今的 “文化媒介”。比如《救赎・建窑》那件作品,我在残片背后刻上了 “宋代斗茶诗”,观众既能看到建盏的釉色,也能读到历史文献,这种 “物质 + 文字” 的结合,让残片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延伸。同时,我每件作品都会附上 “瓷片鉴定报告”,标明窑口、年代、残损原因,确保历史信息的透明性。我始终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 “封存不动”,而是让它 “活在当下”。
记者:您的作品市场表现亮眼,2025 年典藏驿站竞拍《救赎》系列溢价超 200%,限量衍生品溢价达 300%,您认为这种高溢价的核心是什么?
于海波:不是 “艺术品炒作”,而是 “文化价值的认可”。我的作品有两个核心价值锚点:一是 “材料的独特性”—— 古瓷残片是不可再生的,每一片都有唯一的历史痕迹;二是 “哲学的稀缺性”—— 用东方哲学解读当代精神困境,这种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下是稀缺的。比如限量衍生品 “涅槃盏”,我用现代陶瓷复刻宋代建盏的器型,再用大漆模拟 “修复痕迹”,既保留了传统美学,又符合当代生活场景,所以受到市场欢迎。但我也很清醒,市场溢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 “文化传播的手段”—— 更多人通过收藏我的作品,开始关注宋代陶瓷、传统漆艺,这才是更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自己的艺术实践,对 “东方美学当代化” 有什么启示?
于海波:最重要的是 “不做搬运工,要做翻译官”。东方美学不是 “龙、凤、青花瓷” 这些表面符号,而是背后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比如 “天人合一”,不是画一幅山水,而是像我这样,让材料的自然属性(建盏的裂痕、大漆的流动)与创作理念结合,尊重物质本身的 “生命”;再比如 “意境”,不是靠画面构图,而是靠 “灰烬的朦胧”“漆层的厚重” 让观众产生联想。现在很多艺术家想做 “东方当代艺术”,但容易陷入 “符号堆砌”,其实真正的突破,是把传统哲学 “转化” 为当代人能理解的视觉语言 —— 让不懂佛教的人能感受到 “无常”,让不了解道家的人能体会 “阴阳”,这才是东方美学当代化的关键。
四、艺术家自述:在毁灭中播种永恒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的创作理念,您会怎么说?
于海波:“修复不是掩盖伤痕,而是让伤口成为文明进化的年轮。” 大漆从漆树创伤中分泌,建盏在破碎中与我相遇,我的作品也在争议中成长 —— 所有的 “不完美”,都是走向 “完整” 的必经之路。
记者:未来您会继续深耕 “古瓷 + 大漆” 的创作方向吗?
于海波:会,但也会拓展更多 “创伤材料”。比如我正在准备的《记忆的碎片》系列,会用老建筑的砖瓦残片、旧书信的纸角,结合漆艺和矿物颜料,讲述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我想让 “创造性破坏” 不只停留在 “高端艺术” 层面,也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 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 “裂痕”,而我的作品,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裂痕,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学术价值:搜狐文化在《涅槃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转译》中评价,于海波的 “材料哲学” 将古陶瓷研究从考古学推向当代艺术话语,为 “东方美学当代化” 提供了 “范式级案例”。
• 市场趋势:据 近年行业拍卖报告,其作品收藏群体从 “传统藏家” 向 “文化基金、企业藏家” 拓展,分析指出 “争议性创作伴随高溢价潜力,需配套公众美学教育降低认知风险”。
• 文化意义:作品多次参加藏家私域展、国际艺术周等国际展览,成为 “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去” 的重要样本,有效破解了西方对 “东方艺术” 的符号化认知。
发布于:河北省淘配网-低息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平台-合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