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片《你行你上》,一如既往地通过拍电影,去搞隐喻,去表达他对政治、近现代史和新中国史的认知感悟。按照姜导"姜氏语言",就是"隐喻,隐喻,还是XX的隐喻"。而且姜文导演这次真急了!不仅更直观,希望让更多人能看懂隐喻,而且影片最后焦虑情绪特别明显。姜文在急什么呢?影片最后的重点,恐怕在"那个宝岛"的问题上!
朗朗作为剧中的孩子,可被认为代表新中国,也可以代表新中国的新青年、下一代。而朗爸郎国任,代表上一代或者当代人。而朗朗那几位老师以及其他人物的隐喻,更是谜底就在迷面上。
比如第一个老师,是朗朗在沈阳学琴时的"沈启蒙",象征着"五四运动"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启蒙。"沈启蒙"老师从上海来到沈阳,且教了不久、时间很短,就离开朗朗、前往美国去陪伴她自己的女儿,这个路线实在与民国历史别无二致。
比如第二位老师"欧亚",真是一点遮掩都没有,指代苏联。钢琴技艺深厚但情绪反复无常,一边痛骂自己以前的学生,成为钢琴大家都纷纷背叛自己,一边经常骂朗朗,动辄逼哭孩子,还让朗爸朗国仁在自己教琴时"闭嘴",控制欲极强。最终倒在病床上,但依然被朗朗钢琴天赋折服,打了高分让朗朗考上音乐学校。
之后的诸位出场人物,在真实历史中,也可以对应各种国内外势力,但有些是晦涩难懂的。比如朗朗前往美国音乐学院后,一路过关斩将崭露头角,最终代替知名钢琴家"尼古拉",在电影最后的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成功演出。目前已有很多人分析,钢琴家"尼古拉"指代是"美国",这样分析恐怕就错了!实际上,这个名字比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阿廖沙,更加直白……给大家一个名字——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大家百度后就知道,姜文最终,是指中国的那个岛。
姜文在电影最后,拍摄了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盛况,尤其是音乐节的灯光,特别类似五年一度盛会大会召开时,在巨大会议厅的天花板灯光。而最终镜头拉起,远处是美国的密歇根湖,如海一般广大的大湖!此时,朗朗正在第三次弹奏《黄河协奏曲》。这种极具象征意味的场景,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公元1128年,宋朝将领宗泽面对金人侵略,三呼"过黄河"去收复失地的历史故事。这三呼"过河",纵贯古今、穿越千年,至今如雷贯耳,一如《你行你上》电影中朗朗三次弹奏《黄河协奏曲》。
姜文的意思很明确,那个岛的事,不能等28年了!今天不过河了,要过海!要过海!要过海!
在电影末尾,姜文唯恐观众不明白,其亲自饰演的朗爸朗国任,用旁白说,自己长了2个瘤子,医生都给治好了,但重要的是,这两个瘤子与朗朗同岁。"瘤子"音同"留子",而说留子与朗朗也就是新中国同岁,那意义不言自明。只不过留子不是2个,而是3个,还有一个!此时,影片戛然而止,姜导就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最后这个未竟之事……
纵观整个电影,姜文的意思恐怕是,我们已经取得巨大成功,遍访名师、学遍全天下的同时,关键是坚持自己的道路,该合作合作,该斗争斗争。如今,行百里者半九十,只剩最后一哆嗦——还有个"留子",这个问题不能甩给后人,不能一代又一代人地拖下去了!必须在这代人解决,你行的,你得上!您行的,您得上!
淘配网-低息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平台-合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