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残疾人就业,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公平正义。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方案》按照政府扶持、部门协同、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促进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行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等十项举措。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廖娟介绍,《方案》覆盖了关键就业领域和残疾人大学生、农村残疾人、盲人等重点群体,在巩固按比例就业形式、完善辅助性就业托底机制的同时,重点培育新形态就业。
2022年,国务院出台第一期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三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的目标。三年来,各地从组织、资金、信息支持等多方面保障残疾人就业,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我国累计新增164.8万人残疾人就业,就业率提高4.8个百分点,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从一名普通的制图员到多项国内外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冠军,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陈良杰始终心怀“像健听人一样生活”的坚定信念。“目前我们公司有120多名残疾人员工,其中有30多名是听障员工。”陈良杰告诉记者,近几年,他的工作室已经培养了数十名残疾人员工获得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它证明残疾人同样可以在专业领域绽放光彩,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未来,陈良杰充满希望。
《方案》提出,创新打造残疾人就业品牌。“美丽工坊”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美丽工坊”项目,旨在通过选拔和扶持一批适宜残障女性就近就业或居家就业的手工制作机构,帮助残疾妇女就业增收。
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是一名脊髓损伤患者。2014年,她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由残疾人服务的“希望之家”。在这里,她组建文创工作室,帮助残疾女性掌握一技之长。2023年,“希望之家”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凭借精巧的手艺,唐占鑫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荣耀之花”、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金枝折桂”胸针及巴黎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文化交流产品的制作。截至目前,“美丽工坊”已带动残障女性灵活居家就业超1.24万人、机构就业3359人。2024年,参与妇女人均增收1.58万元,机构平均增收111.13万元。
廖娟表示,“美丽工坊”通过统一的品牌建设、专业化营销推广,突破了传统残疾人个体或小作坊产品市场认知度低、信任不足的瓶颈,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与产品价值。
促进残疾人就业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方案》提出,支持各地利用社会力量普遍建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培育建设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师专业人才队伍。记者了解到,2022年,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和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师已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北京、湖南、四川等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残疾人就业专业性强、差异化大、难度高,就业辅导员有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在残疾人就业转衔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徐添喜介绍,就业辅导员既可以提高残疾人就业成功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也有助于用工单位营造公平、包容、和谐的就业环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第二期三年行动已正式实施。展望未来,残疾人就业促进工作仍面临不小挑战。廖娟指出,残疾人城乡分布不均、残疾人教育水平与就业能力整体偏低、部分用人单位仍存在对残疾人身体条件、工作能力及管理风险的误解等仍是阻碍残疾人充分就业的痛点。“普及残疾人就业价值,转变社会观念,着力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就业环境与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廖娟说。
淘配网-低息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平台-合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