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愈发激烈,民族矛盾积深难解。两国间的敌意已达不可调和的地步,彼此视对方为最深仇大恨的敌人,渴望彻底消灭对方,了却心头之恨。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以双方曾燃起和平的希望火花,且都采取了实际行动,试图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当时,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政治环境中,坚定推动巴以和解,为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正因如此,1994年,拉宾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和平使者。可以说,若以色列当时能延续拉宾所设定的和平路线,今天的中东局势或许会焕然一新,少了许多纷争与仇恨。
然而,拉宾的和平政策遭到以色列极右翼激进分子的强烈抵制。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的一次公众集会上,拉宾被一名极端犹太主义者枪杀,结束了他的生命和和平梦想。拉宾逝世后,内塔尼亚胡首次担任总理,他几乎废除了拉宾推动的所有和解努力,转而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令巴以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矛盾激化。
展开剩余87%伊扎克·拉宾出生于1922年3月1日,家境普通,成长于耶路撒冷。他的父亲是一名邮局职员,母亲在木材商行担任会计,父母都热衷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英国为自身利益发布了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贝尔福宣言》,一个月后英军进驻巴勒斯坦。此举促使大量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逐步建立起犹太定居点,形成名为“伊休夫”的犹太社团。
伊休夫实际上是犹太人在建国前的主要组织,20世纪20年代左右,伊休夫内部秘密组建了军事力量,即犹太复国主义的哈加纳武装。随着时间推移,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巴勒斯坦地区日益兴盛,形势日渐紧张。
年轻时,拉宾热衷于农田水利建设,立志改善当地贫瘠的土地环境。因学业出色,他不仅获得英国殖民当局的奖金,还获准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水利工程。但二战爆发,计划落空,他转而全身心投入到犹太复国主义的社会活动中,继承了父母的理想。
二战期间,哈加纳成立了抗击轴心国的精锐部队“帕马尔契”,标志着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正规军事力量诞生。1941年6月,拉宾被一名哈加纳指挥官发现,纳入帕马尔契部队,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军旅生涯。
1994年拉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他回忆起当年二战中的经历:协助英军打击法国维希政府部队,深入阿色里特集中营,成功营救了200名犹太人,彰显其勇敢无畏的精神。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分割为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这对犹太民族意义非凡,象征着他们历经两千多年流浪终于重获家园。
然而,仅仅建国12小时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纷纷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年26岁的拉宾,担任帕马尔契旅长,投入保卫国家的战斗。他英勇作战,赢得上级的高度赞赏。
这场战争持续了61天,随后又断断续续延长至15个月,最终在美国的支援下,以色列扭转战局,取得胜利。战后,以色列领土大幅扩展,从1.4万平方公里增至2.07万平方公里,超出联合国原分治方案约6700平方公里。
凭借战争中的出色表现,1950年,28岁的拉宾被任命为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6年,他晋升为少将。1964年1月1日,42岁的拉宾担任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掌握军队最高指挥权。
在其任内的四年间,最为辉煌的是1967年爆发的“六日战争”,这场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拉宾军事生涯中规模最大、最关键的一役。战争仅持续6天,以色列军队迅速夺取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并占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同时击退叙利亚军队,占领戈兰高地。战争使以色列获得约6.5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土地。
最终,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国家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无条件停战。这场战争胜利使拉宾声名鹊起,成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和国际战争舞台的焦点人物。
1968年2月,卸任国防军参谋长后,拉宾转入外交领域,出任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在六年任期内,他成功争取美国对以色列的政治和经济支持,帮助国家多次度过危机。他还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等政治巨头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为日后执政奠定坚实基础。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以突袭方式从南北两线攻击以色列。初期以色列军队防备不足,遭遇重大损失,南线被埃及军突破,苏伊士运河重回埃及控制。北线叙利亚部队收复了部分戈兰高地。
尽管在美国等盟友支持下以色列最终逆转战局,但仍失去西奈半岛约3000平方公里土地。战争引发国内政治震荡,时任总理果达尔·梅厄夫人无奈辞职,拉宾随后成为以色列第六任总理。
1976年12月的犹太教安息日,四架美国F-15战机抵达以色列,拉宾亲自带领军官和内阁成员迎接。此举激怒了以色列的宗教政党,开始对他进行围攻。1977年4月,拉宾在压力下辞去总理职务,进入长达十年的政治蛰伏。
1987年,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建联合政府,拉宾出任国防部长。1992年7月,在选举中获胜的拉宾再度担任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
中东问题的核心始终围绕巴勒斯坦。经过几十年血腥冲突,双方都清楚:巴勒斯坦无法彻底消灭以色列,以色列也难以驱逐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和平解决成为唯一出路。
这一切的转折点始于1990年代初,巴解组织与拉宾政府开启秘密谈判。此前,以色列坚决不与巴解组织对话。1991年马德里和会上,以色列拒绝承认巴解为谈判对手。1992年拉宾掌权后,虽废除与巴解接触禁令,却仍回避直接对话。
面对漫长无果的谈判,拉宾开始寻求突破,而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主动伸出橄榄枝。1990年海湾战争中,巴解因支持伊拉克名声受损,面临严重政治和财政危机。为改善局面,阿拉法特急于寻找新的突破口。
阿拉法特的战友阿布·马赞主张借拉宾的和平意向,直接对话,试图通过俄国外交部劝说美国开辟秘密渠道,但遭拒绝。阿布·马赞未放弃,最终通过一位实业家打开了与拉宾总理的联系。以色列大学教授和企业家作为中介,促成双方高层秘密接触。
拉宾同意在严格保密条件下,与巴解展开非正式谈判,指示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及另一名高级官员负责谈判。1993年1月20日,在挪威外交部长霍尔斯特的安排下,双方首次在奥斯陆郊外庄园秘密会面,随后多次秘密会谈。
谈判极为隐秘,双方代表甚至不直呼领导人名字,称拉宾和阿拉法特为“老爷子”,称佩雷斯为“老爹”。以色列担心泄露引发鹰派愤怒,巴勒斯坦担忧信息泄露导致阿拉法特遭暗杀。
历经八个月、十四轮秘密谈判,巴以双方终于同意正式相互承认,并达成巴勒斯坦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小镇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1993年8月20日,佩雷斯在访问挪威时,与巴解代表秘密签署自治协议草案。8月3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协议。9月4日,阿拉法特宣布法塔赫运动批准协议。9月9日,双方正式公开互相承认,引发全球强烈反响。
美国总统克林顿抓住时机,邀请双方在华盛顿签署这份历史性的和平协议。1993年9月13日,签字仪式在白宫南草坪举行。克林顿总统陪同拉宾和阿拉法特走上签字台,3000名嘉宾报以热烈掌声。佩雷斯与马赞分别代表两方签字。拉宾与阿拉法特昔日的敌对身份,化为握手的友谊,现场再次响起雷鸣般掌声。
两位领导者激情演讲,令在场者久久难忘。阿拉法特说:“我们的人民正翘首盼望和平,这个协议象征着痛苦与磨难的结束。”拉宾则表示:“血泪已流尽,和平的机会就在今天,我们要抓住它,期盼那一天真正告别战争。”
和平协议的签署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的加速。1994年5月,巴以签署了加沙和杰里科临时自治协议;1995年9月,双方又签订扩大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自治的过渡协议。
同时,约旦与以色列的和谈取得实质进展。1994年7月,两国签署《华盛顿宣言》,终结长达46年的敌对状态。10月和平条约签署,11月两国开放边界,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关系正常化。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在和平曙光刚刚照进中东时,推动和平的核心人物、以色列总理拉宾,却被本国右翼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拉宾的态度开明而务实,他呼吁以色列民众摒弃长期孤立感,放弃“世界反对我们”的旧观念,强调政府将把结束阿以冲突置于首位,采取灵活大胆的策略推动中东和谈。
他甚至勇敢邀请昔日敌国的约旦、叙利亚、黎巴嫩领导人来访演讲,主动向巴勒斯坦伸出友好之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和平诚意。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中东及国际社会的不同程度认可和欢迎。
正因如此,1994年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巴以和解及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低息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平台-合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